用心體會孩子(3至6歲)哭鬧的行為
 

 

       (東師幼教系.林淑敏老師)

 

        要用心體會孩子哭鬧的行為,對一些父母親來說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現代社會夫妻必須全心投入職場,照顧和教養幼兒的責任則委託身外之人代理。其實若是父母親願意用心明白孩子哭鬧的行為,當更願意朝向預防的方向努力。以下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避免幼兒的哭鬧行為。

 

用心安排一段固定且高品質的相聚時間

夫妻下班吃完晚飯,是家人相聚交談分享一段很寶貴的時間。有位外科醫生,固定晚上六點休診,回家與家人用餐,睡覺前孩子全躺在爸爸媽媽的床上或是地板聊天,分享當天發生的事或想法,十幾年沒有間斷過。建立親子間習慣性的溝通,可以幫助父母親了解他白天活動的情形,若是情緒遭受困擾,經由交談得以宣洩,若是加上父母親溫柔的眼神和安靜地聆聽,會帶給幼兒極大的慰藉。

 

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

  幼稚園老師非常忙碌,除了照顧學生、還必須製作教具、準備課程、佈置教室、校務會議、教學檢討等。若是家長不主動詢問老師,有關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,通常家長接走孩子,也就無從知道他當天的情況。另外,爸爸或是媽媽也可以抽出半天的時間,暗中觀察孩子在學校與同儕、師生互動關係,和學習的狀況。如果發現常態性的傷人、被欺負、或是其他問題,那麼成人可以馬上採取適時的干涉。

 

欣賞幼兒的作品

        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,平常口語無法陳述出來的想法,可以透過欣賞幼兒的作品,了解其心思意念。作品如畫畫、勞作,手工藝品等。另外,幼兒的行為記錄表、健康記錄表、或是體能記錄表也是幫助家長了解幼兒身體、情緒健全發展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。如果家中幼兒常常出現哭鬧行為,若不是出自生理上的病痛,必要的話,可以詢問專家的意見。另外,幼兒若缺乏安全感、需要沒有獲得滿足、缺乏適當管教,都會是導致幼兒哭鬧的潛在原因。

 

缺乏安全感

         父母親在幼兒面前吵架會帶給孩子極大的不安全感,幼兒無法理解吵架也是夫妻溝通的另一種方式。有些夫妻吵架會帶來破壞性的行為,如毆打對方、摔東西,孩子更是無法調適平常愛護他的爸爸媽媽,轉眼間變的嘴歪眼斜,並且口出怒言。情形樂觀的話,幼兒會利用哭泣來宣洩心中的害怕;否則,父母親這種傷害性的行為會伴隨他長大。

愛或需要沒有獲得滿足 

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家中多了位新生兒。當家中成員都把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,幼兒原先所擁有的愛和關懷,通通跑到弟弟或是妹妹那兒去了。不僅如此,想要參與照顧弟弟或是妹妹的行列,還被打回票,甚至莫名遭來一頓斥責。這個階段的孩子變得依賴心更強,常常為了點小事哭得聲嘶力竭。家長不妨邀請幼兒一起照顧寶寶,如幫忙拿尿片、一起唱歌給寶寶聽。

 

缺乏適當管教

父母過度寵愛,會造成幼兒無禮的哭鬧,因為父母容許它利用哭鬧的行為來獲取它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。幼兒需要父母給予明確的指示,並且嚴格執行親子之間的協定。再者,家長應當避免過度體罰,尤其是失去耐性時的責打,會落入情緒的發洩,導致幼兒對父母管教時的排斥與恐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