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Q 父親
 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台灣幼兒教育 [張兆球博士] [ 2002/08/30 ]

 

傳統上,父親在孩子面前都保持一個威嚴的形象。很多父母相信,孩子在家中總要怕一個人,才可避免他們無止境地放肆,而這個人十居其九就是父親。

 

李先生也不例外。他在家中往往扮演訓導者的角色。當孩子成績欠佳,或是作了一些不當的行為時,他都會出面訓斥。他常說,自己只是以事論事,但孩子卻因而對他生畏。要談心事,孩子只會找媽媽。父親和孩子之間好像有很多隔閡。最近李先生在工作上聽了一個關於情緒智能的講座。講者解釋,這不單有助發展同事間的關係,對家人相處,情緒智能亦是十分重要的。講座中予李先生最深刻印像的是一些情緒字眼,包括不忿氣、煩惱、難受和委屈。

 

有一天,孩子從校回來便抱怨老師不公平,因一個同學犯規,便要全班都罰抄。以往李先生會立刻責怪他不尊師重道,但今次他懂得先關注孩子的情緒。

 

「你是否感到很不忿氣?快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我吧。」孩子雖然感到有些意外,但也樂得向父傾訴。

 

李先生開始明白關注孩子感受的重要。當他們做功課遇到困難,他會向孩子說「你好像很煩惱」;當孩子被同學取笑,他會說「他們令你很難受」;當孩子埋怨祖母時常怪罪他,他會說「你一定感到很委屈」。

 

李先生發現,以恩威並濟的態度管教孩子,他們會更易接受他的訓示。再者,親子間的關係亦日益親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