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語焦慮症 蔓延全台灣 1
 

一對宜蘭夫妻在孩子四歲時就送去讀雙語學校,一位賣水果的攤販也讓孩子讀雙語學校,家長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,一句「No Chinese!」台灣的英語焦慮從此蔓延開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載於海闊天空教育特刊 VIII       文/林照真

   「No Chinese!」

  全美語課堂黑板上,寫著中英對照的幼兒名字,所有課程全部以英文進行,外籍教師告訴台灣孩子,「I can give you a star if you try.」。黑板上幾個孩子的名字旁邊,已經添上不少星星。

  一對宜蘭夫妻在孩子四歲時就送去讀雙語學校,太太表示他們夫妻英文都不好,讓孩子提早學英文是為了他的未來發展。而且她看到別的孩子都已開始學了,心裡很急,自己的孩子怎能不趕快學?

  佳美幼稚園主任劉玉燕也注意到在幼稚園附近賣水果的攤販,也是讓孩子去讀雙語學校,孩子放學時,家長就會問,「今天學了什麼?」每當孩子唸幾句英文時,家長的表情就顯得非常高興。

英語產業正發燒

  台灣社會從民國八○年代後期開始出現英文浪潮,掀起陣陣英語熱。根據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劉奕權估計,台灣的英語產業每年產值約為台幣二百至二百五十億新台幣之間,規模非常大。

  因為這股熱潮,孩子學習英文時間也不斷提前。根據《天下雜誌》這次所做的調查,七七•八%的家長覺得英語好不好對孩子的人生很重要;六一.四%的家長也認為,愈早開始學,小孩的英語會愈好。而目前小孩就讀幼稚園的家長,有八成的小孩在讀幼稚園或之前,就已開始學英語。(見一一六頁)

  把孩子學英文的時間提前,英語學習的焦慮等於提前下放到幼兒階段。

  台灣的英文焦慮,要從「不准說中文」(No Chinese)談起。從英語在全亞洲吹起一陣狂風開始,「全美語」、「雙語教學」在台灣就相當受到歡迎。

  所謂「全美語」、「雙語」的幼兒學校大多有相當長的時間規定孩子只能說英語,「No Chinese」是主要教學原則。

  因為全美語現象過於特殊,公共電視也從今年三月開始,在不同的全美語幼兒補習學校觀察記錄。導演朱賢哲看到一個孩子向外籍老師說他要上廁所,但是老師一直說,「I don't understand」,最後學生只好不理他,自己趕快跑去上。

  因為台灣民間幼兒學習英語風氣過盛,許多幼教專家不斷提出警告,學前階段是兒童培養價值觀、生活態度與習慣的最重要時期。過度的英語學習,會排擠幼兒其他方面的學習,甚至會忽略他們某些重要的發展。

  「小學者」英語工作室總監吳惠玲提到,一個媽媽很後悔地告訴她,因為孩子上的是全美語幼兒學校,只注重英語,老師從來沒有告訴她,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奇怪,以致她的孩子行為異常,卻直到很晚才被發現。

 影響孩子心智發展

  另外,幼教界也不停地呼籲,幼兒教育最強調孩子的自主學習,但全英語或雙語教學只是單向授課,等於重回傳統權威教學的老路子。「將孩子放在一個只能用有限語言溝通的環境,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,」強調「我們學校不教美語」的劉玉燕指出。

 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應用外語系主任張湘君去年出版「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?!」一書,就是以女兒的親身經驗,針對全美語教學提出反省與建議。她因為捨不得孩子遭受這麼多不屬於童年的煎熬,才會堅決反對將英文做為幼兒每日生活學習的全部。

  台中「慎齋小學」英語教師楊雅雯曾經在這類學校任教,她提到學校裡老師的處罰非常嚴格,對幼兒會強調「No Chinese」,在孩子心中,中英文間便漸漸出現不同的權力關係。楊雅雯說,「No Chinese」養成習慣後,孩子變成很喜歡上外籍老師的課,小朋友把他們看得高高的,覺得講英文比較高尚。

  為避免英語補習與幼稚教育產生混淆,今年三月教育部要求以「補習班」名義立案的英語補習業者,必須註明「補習班」字樣,不得再以「幼兒學校」等名義混淆家長認知。劉奕權說,目前各地約有六至七成業者已依規定更名。

  但即使政府要求正名,幼兒的英語補教市場似乎未受任何影響,家長一心追求英文,極少思考太早學英文到底對不對。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吳信鳳表示,美國知名學者凱薩琳.史諾(Catherine E. Snow)已明確指出,一般人以為「年齡小的孩子學外語可以學得又快又好」或是「年齡大的孩子和成人不容易將外語學好」,其實只是民間信念,並未經過嚴謹的科學檢驗。史諾更指出,認為孩子學英語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,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迷思。

  「聖傑生」美語補習業者譚永慧也指出,提早學英文可能在口語上會有差別,但年紀小的孩子學英文要花的時間較長,年紀大一些時卻可以很快學會,只要時間拉長,差別並不大。

  從事幼教二十三年的私立愛彌兒幼教機構創辦人高琇嬅,並不認同幼教中過多的英語教學,但現在她的幼兒園課程雖然早上仍是完整的中文,下午則已增加英文相關課程,「我們是被市場所逼,只能做某些調適,」高琇嬅說,家長還是一直抱怨不夠,學前教育的品質已出現倒退。

被忽略的文化差異

  英語狂熱現象在台灣發燒了幾年,學英語的幼兒已進入小學就讀階段,於是體制外的美語補習業者,在邀請公立小學退休校長駐校後,便成立了體制內的私立雙語小學,「市場競爭已由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,」私立葳格教育體系執行長宋淑華說。

  英文熱潮促成私立雙語小學的成立,已形成極特殊的教育體制,甚至產生貴族化趨勢。私立小學著重英語學習與堅強的硬體設備,費用遠比公立小學超出太多。台北縣康橋雙語小學一學期學費是十萬五千元,今年新成立的台中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,一學期學費為十三萬五千元,已是私立大學的兩倍餘。

  為了讓父母相信孩子已有能力和外國人一樣競爭,這些雙語小學大多採用美國教科書,孩子在學習時常會感受到極大的文化差異。康橋中小學外語部主任蔡采臻指出,以最基本的春夏秋冬四季來說,美國教科書談的冬天是下雪,秋天則是楓葉掉滿地,這和台灣經驗完全不同,孩子難免會有些困惑。而美國教科書談到偉人時說的是華盛頓,又或者是印地安的故事,「孩子要學習語言,又要學習知識,確實更花時間,」蔡采臻說。

  在台中一些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數學與自然課中,為配合台灣小孩的英語程度,常見降級去讀美國教科書,或是兩個年級讀完一本,但家長不明究裡,知道學校採用美國教科書就覺得很安慰。

  即使沒送小孩讀雙語小學,大部份家長也都送小孩在課後去補習英文。在《天下》的調查裡,六成以上的父母讓小孩補英文。住在基隆的莊慧玲兩個孩子都已就讀小學,學英文的時間已有兩年以上。她說她最大希望就是孩子能多學一點英文,將來出國讀書用到的機會就很大。莊慧玲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,她說自己讀了十二年書,英文還是很爛,「我自己失敗沒關係,只希望孩子以後能有發展,」莊慧玲表示。

  台灣的英文市場熱度原已過高,英文檢定開辦後,英語學習風氣更加狂熱。許多家長急於證明孩子學習有成,台灣特有的幼兒英檢市場應運而生。

  很特殊的現象是,英檢考生年齡下竟已降到四、五歲的臨界點,一個四歲孩子就得參加人生第一次的考試。

  自己的孩子五歲就曾參加英檢的媽媽表示,因為業者告訴她英檢證書具有國際認證,讓她產生與「國際接軌」的美好感覺,所以才會帶孩子來考考看。

  台灣家長對孩子過早參加考試一事從不質疑,蕭姓媽媽則說,孩子一生有許多考試,英檢可以幫助孩子提早認識考試,並沒有壞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