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語焦慮症 蔓延全台灣 2
 

學英語等於國際化?

  不但幼兒階段如此,私立小學也多鼓勵學生提早參加「全民英檢」考試。明道普霖斯頓創辦人黃啟誠表示,他們希望學校小朋友在四年級時,就能通過「全民英檢」初級。另外,華盛頓小學也因應家長需求,強調將提高校內學生「全民英檢」通過率。

  但家長急於知道孩子的學習成效,不但重蹈考試領導教學的缺失,更忽略考試對孩子可能產生的不當影響。「柏克力」美語業園長王麗真指出,有的家長認為英檢過關代表一種才藝,有的家長則認為沒有必要。孩子間有的能夠適應,但有的就不願嘗試,甚至哭著不願上學。還有的患得患失,前一天都睡不好,考場中「bed」拼不出來,孩子就很沮喪。

  考試的魔咒讓英語學習不再具有國際化視野,家長的盲目與似是而非的觀念,讓孩子被迫接受過早的英語學習時間,甚至在小小年紀就得受到考試的磨難。

  從「全美語」、「雙語」到「英檢」,台灣家長在孩子很小就帶他們進入英語學習中,一心以為這樣就能贏在起跑點上。台大外文暨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張顯達認為,台灣家長讓孩子從小學英文,絕非是為了國際化,而是希望孩子能在台灣佔到有利的競爭位置。

  但問題是,一個孩子提早學英文,真的就較有競爭力嗎?

  張顯達以小學為例,他注意到現在英文都會實施分組教學,慢慢形成「英文好」與「英文不好」兩個圈圈。英文好的那一組自然較受老師喜愛,有外賓來是由他們出面表演接待,需要「外交尖兵」時也是找英文好的學生出去,英文變成孩子競爭的前置條件。如果情況持續下去,這些孩子極可能因為起點抓對了,接著就可以得到許多機會。

  但張顯達認為這絕不是「不要輸在起跑點」的說法獲得證實,而是大人對英文的過度強調所致。他談到孩子能力的選擇標準不應該只挑英文好的,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讓具備專才的人多方交流,過程中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英文不夠,以後就會好好學習。

  「這其實與語言的學習無關,是社會價值不當才造成差距,」張顯達提到,這個觀念如果不補救,社會就真的會變得兩極化。

  英語已成為全球語言,台灣社會自然明白英語的重要性,但兒童的英語學習需要更多理性思辨。英語只是幫助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小小起步,絕不是他們目前學習,以及未來人生的全部。


在台灣,英語到底是「第二語言」還是「外國語」? 

 「讓英語成為你的第二語言」、「優質雙語教育,預約領導精英」等招牌高高掛起,家長目光為之一亮。

  在全台瀰漫的英語狂熱中,「第二語言」、「雙語」的用語隨處可見,卻鮮有家長了解其中真正的意涵,以及在英語教學上的區別。

  因為英語的強勢,世界各國把英語當成第二語言或是外國語的趨勢都在增加中。在印度、或是新加坡,因為這些國家都有被英國殖民的經驗,所以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,是第二語言(「ESL」,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)。

  但英語在日本則是「外國語」(「EFL」,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),即英語並非官方語言,卻在學校為學生大量學習,台灣也是屬於這種情況。

  台灣家長必須了解,因為台灣並無成熟的英語基礎,並不具備「ESL」的條件,但是台灣民間從私立小學體制到課後補習,卻常以「ESL」為號召,其實都犯了定義上的錯誤。

  在台中一家雙語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上,外籍教師正努力以英文告訴孩子「六比五大,還是比五小?」這種數學課的重點是要孩子以英文來學習。

  英語補教業者譚永慧指出,若把英文當第二語言「ESL」,應該是所有課程都要用英文教,但台中家長常錯誤地以為只要「數學」、「科學」兩門課程用英語教就是「ESL」。

  「既然家長這樣認為,業者在商業上為了招生,就一直延用,」譚永慧坦承其中隱含市場因素。

  華盛頓美語學校執行長陳素滿也說,台灣應該是「EFL」,而非「ESL」,一般業界已經把這個名稱誤用。

  「ESL」和「EFL」的區分涉及教材與教法上的差異,即使家長可能弄混,但學程規劃上卻非常關鍵。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教務長吳敏蘭指出,台灣屬「EFL」環境,設計學程時必須清楚認知學生有限的英文能力,以免選錯教材;在採用美國教科書時,更要清楚除了語言的吸收之外,還須在文化認知、基本句型與文法學習上,為學生提供各種輔助。

  此外,「雙語教學」在台灣的用法非常歧異,不但業界混亂,家長亦無所適從。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黃宣範指出,「雙語教學」是指在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為教學語言,並可區分為幾個類型。其一類型是指弱勢語言族群以強勢語言(如英文)為教學語言,這當中母語的學習會出現保存或是中斷兩種情形。此外,強勢語言族群學習少數族群語言,也是另一種類型的雙語教學。台灣部份學校有關「雙語教育」的定義,多半是指在時間上「中英文各佔一半」。台北縣私立康橋雙語中小學校長張啟隆表示,台灣並非國外定義下的雙語教育,而是以時間切割一半英文時間、一半中文時間的雙語學習體制。以康橋小學為例,一個禮拜四十節課中,各是二十節中文與二十節英文。另外的社團課、音樂課、體育課,也是用英語上。

 重要的是,只在時間上切割為二的雙語教育,在中英文學程上如何銜接,以實踐文化融合?是否真能達到雙重文化的尊重?都是非常值得關切的課題。

  台灣的英文教育若要步上正軌,就必須在英語學習上使用正確概念,家長應該體認台灣的現實環境,業者也須盡力提供正確知識,避免名辭的濫用與誤用,才能讓台灣的英語教學更上層樓。